在增值8~12倍的诱惑下,各大煤炭集团纷纷推出自己的煤化工项目,延长产业链。
煤化工产业的大跃进是市场行为,是正常现象。煤炭产业链条不断拉长,迫使煤炭企业改变了产品结构。煤炭企业本身用煤量不断增加,无疑减少了社会供应能力。
2008年内,世界上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产品将在神华集团的神东煤田建成投产,投产后,年用煤量345万吨,可生产各种油品108万吨。
这项100亿元的投资于2004年8月开工建设,已被中国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列为煤化工示范工程,如果全部建成,每年可消化原煤1500万吨,制成成品油500万吨。公开的资料显示:到2020年,中国煤制油产业将形成5000万吨产能的规模。目前,我国共有神华集团、伊泰集团、兖矿集团、潞安集团等的7个煤制油项目。
煤制油项目呈井喷之势。
让煤炭增值12倍
产能仅次于神华集团的中国第二大煤炭企业—中煤集团当然也不甘落后,2007年,中煤集团实施哈尔滨年产60万吨烯烃、220万吨甲醇项目,预计投资达到百亿元。另外,中煤集团也开始推进在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项目。
各地煤化工项目纷纷上马与国家政策环境回暖有关。
2007年11月底,国家发改委出台《煤炭产业政策》,其中指出国家将进一步出台和稳定相应政策,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参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
“国家稳步推进煤炭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明确。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快煤炭企业与化工企业的兼并、重组。”一位煤炭业内人士表示。“按照煤化工产业链,由煤到甲醇,再到二甲醚、尿素、醋酸、三聚氰胺、烯烃等产品,是利润层层翻番的递进过程。
从煤炭加工增值角度看,煤炭发电可增值2倍,煤制甲醇可增值约4倍,甲醇进一步深加工为烯烃等化工产品则可增值8~12倍,因此,企业对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煤化工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提供的显示:目前煤炭企业在煤制油和甲醇等项目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成分,并且已经占60%以上的比例。
煤炭大省山西的五大煤炭企业集团中,晋城煤业集团、阳泉煤业和潞安三大集团已形成煤与非煤产业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目前,山西煤炭行业合成氨和尿素年产能已突破600万吨,其中晋城煤业集团氨产量突破40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5;晋城兰花集团尿素等化肥年产能已突破300万吨。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到“十一五”期末,山西煤炭行业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将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
晋城煤业集团从2004年5月开始,以无烟煤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资本运作为手段,相继在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等7个粮食主产区成功并购控股了11家化工企业,成功地挺进煤化工领域,2007年生产经营总额达300亿元,其中,非煤产业生产经营总额占65.84%,利润占78.28%。煤化工板块完成产值128亿元,占到生产经营总额的42%,成为集团公司的一大优势。
老牌煤炭企业山东兖矿集团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品牌、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山东菏泽、贵州、山西、陕西煤炭资源开发,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煤化工核心技术工业化。按照“大项目、多联产、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重点建设以煤气化及多联产为主线的鲁南化工园区,以煤炭焦化及下游产品加工为主线的兖州化工园区,以坑口高硫煤洁净利用为主线的邹城化工园区,形成鲁南能源和煤化工基地。规划到2010年,煤化工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58.40亿元,成为产值超过煤炭的支柱产业。
煤炭大省河南的煤化工产业虽然起步较晚,2007年中却大有赶超之势。河南在245亿吨保有储量中适宜发展煤化工的长焰煤和无烟煤的储量约90亿吨,资源条件优越。2007年5月,位于鹤壁的鹤煤集团与中原大化集团共同投资150亿元建设年产甲醇将达到200万吨。
2007年7月,平顶山煤业集团(下称“平煤集团”)与目前国内产能最大的甲醇生产企业驻马店蓝天集团合资组建平煤蓝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力争在3至5年内成功上市。2007年全年,平煤集团产煤炭3715万吨,其规划建设的煤盐联合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总投资约244.5亿元,建成后年销售收入216.11亿元,每年就地转化平煤集团1000万吨煤炭。
2007年8月,永煤集团与昊华集团合资的100万吨的二甲醚项目签约,投资70多亿元,年产100万吨的二甲醚项目。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百万吨级二甲醚生产基地。
真正的高潮还在后面。尽管这些煤化工项目刚刚进入“实质性状态”,正在筹备组建的河南煤化工航母—河南煤化工集团,也正在缓缓地浮出水面。按照计划,河南煤化工集团将由永城煤电集团、义马煤业集团、河南省煤气集团以及河南省燃化公司重组而成,目标是打造中部第一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并计划到2015年使其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